消费导报网

> 正文

《了不起的食物》导演手记 | 当我们谈论食物时,我们在谈些什么?

消费导报网2025-05-27 21:39:38

导演手记

文 | 王轶婷、张文娟

在制作《了不起的食物》之前,我们的导演团队拍过很多美食纪录片。可以说,在接触“营养学”之前,我们镜头的唯一重点就是如何让食物更“美味”。也因此,最开始筹备制作这部营养食疗纪录片时,我们有很多疑惑:除了“味道”,我们还应该关注食物的哪些方面?

为了解答这个问题,我们这群“营养小白”开始了一次全国范围的专家“大巡游”。

图片

工作照:采访营养师于仁文

图片

工作照:采访中国农业大学范志红教授

图片

工作照:采访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葛声主任

我们寻访了来自北京、上海各大三甲医院、高校、机构的十多位营养学专家,向他们“补课”。而补课的结果,彻底颠覆了我们对食物的认识!

导演拍片,却发现了自己的血糖问题?

我们最早拜访的专家之一,是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的葛声主任。葛主任团队正在进行一场2型糖尿病饮食治疗试验,尝试用3个月的饮食,改善病人的血糖情况。葛主任告诉我们,他们在试验餐中,将主食换成了杂粮饭,同时增加膳食中的蛋白质、膳食纤维比例,并严格控制制作过程中油、盐、糖的添加。每一餐都经过了科学严谨的设计和称量,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血糖的改善。

图片

剧照:医生正在为受试者佩戴动态血糖监测仪

图片

剧照:受试者向医生了解糖尿病饮食治疗试验

图片

图片

剧照:受试者正在用餐

我们知道葛主任的试验已经经过了初步的验证,一定是有效的。但令我们惊讶的是,这些受试者的血糖在仅仅一餐之后,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。我们拍到,患者自己在家用餐的血糖曲线起伏明显,坡度较陡,而在医院吃试验餐后,血糖上升趋势明显放缓。

图片

葛声主任团队此前的试验成果

在试验中,用来监测患者实时血糖的东西,叫作动态血糖监测仪,只要戴上,就能看到自己实时的血糖曲线。在拍摄了各位患者的血糖曲线之后,我非常好奇自己这个“正常人”的血糖,会和他们有什么不同?于是,我给自己戴了一个。那天晚上,我差点失眠。

因为晚餐过后,我的餐后一小时血糖飙升到了10mmol/L(正常人应≤7.8mmol/L),距离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仅一步之遥(随机血糖≥11.1mmol/L可诊断为糖尿病)。这怎么可能呢?我还不到30岁,而且我去年体检时,空腹血糖还都很正常!怎么会有血糖问题?

事实上,中国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都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而不自知1。所谓糖尿病前期,就是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,但已有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(比如像我这样餐后血糖过高的情况)。而糖尿病前期人群若不干预,每年约有5%~10%会进展为糖尿病。

而糖尿病的危害,我在拍摄中已经见识过了:大部分患者一开始是头晕眼花、手脚发麻,再发展下去,就是失明、糖尿病足。据统计:全球每30秒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足截肢2

在看了大量的资料之后,我更睡不着了!也是没想到,拍片的工作,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血糖问题。

好在,我发现得早,还有着“得天独厚”的条件:可以和医生专家们零距离请教。而且,现成的解决方案就摆在眼前——我正在拍摄的不就是营养食疗吗?

食物,比你想象得更神奇

自从发现了自己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健康之后,我们开始研究起了时从没关注过的这些慢病。

长期高血糖为什么会引起胰岛功能受损?盐的多少会引起血压怎样的变化?肥胖到底意味着什么?内脏脂肪又会对人体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?

在调研采访的过程中,这些问题得到了解答,我们也了解了不良饮食引发慢病的原理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亲眼见证了饮食逆转慢病的可能!

在新华医学院,我们看到一位年轻女在沈秀华教授的健康素食饮食试验的帮助下,实现了中度脂肪肝的彻底逆转,只靠饮食,减重44斤。在北京大学王燕芳教授的故事里,我们看到心脏健康饮食堪比降压药的神奇效果。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,我们看到多位受试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恢复到正常范围,就此摘掉“糖尿病”的帽子。

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,我们从洪尚宇老师和郑琰老师的研究中,一窥饮食与肠道生物的奥秘。在养老院里,我们向营养师于仁文学高营养密度饮食的科学方法。在曙光医院,我们记录下陈胜芳主任实现营养餐口味提升的过程。我们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教授、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孙建琴教授、中国农业大学范志红教授,彻底刷新了我们对慢病的认识。

图片

剧照:脂肪肝饮食治疗试验的受试者再次前来复诊

图片

工作照:拍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室

在拍摄之前,我们就知道食物除了带来味觉享受,还承担着提供能量、维持生命的作用,也知道饮食不当会引起健康问题,但始终对饮食能够逆转慢病的观点抱有怀疑。而现在,我们这些导演已经成了健康饮食“最虔诚的信徒”。

我也开始把自己从葛主任、沈教授那里“偷师”学来的膳食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一日三餐里:自己制作杂粮饭,控制脂肪、蛋白质和碳水的比例,增加蔬菜摄入,调整用餐顺序……仅仅一周的食疗和运动之后,我的餐后血糖就稳定了下来,再也没有超出7.8mmol/L,空腹血糖也从临界值的6mmol/L降到了更健康的4.5mmol/L(正常人空腹血糖范围:3.9~6.1mmol/L)。

所谓健康饮食,到底该怎么吃?

最后,让我们回归到最初的那个问题:当我们谈论食物时,到底该关注食物的哪些方面?

或许大部分人都知道“热量”/“能量”这个概念。所有的食物都有热量,当你吃进去的能量超过了你消耗的能量,就会长胖。网络上有大量的减肥视频、健康视频都把“热量”视为洪水猛兽。

但其实,除了热量,我们也需要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整体的膳食结构。

图片

剧照:健康食物的世界

如果把身体比作一辆车,碳水化合物是汽油,蛋白质是发动机,脂肪是润滑剂,维生素和矿物质则是螺丝钉。要让身体跑起来,这些营养素缺一不可。有些减肥人士,和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,彻底戒掉了碳水,但这却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、精力不足、营养失衡。而有些老年人由于牙齿不好,不愿意吃肉,不爱喝牛奶,长期下去就可能导致肌肉流失,引起摔跤、失能等各种问题。

此外,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。合理的搭配不仅能保证各类营养素摄入充分,还有助于慢病的预防与控制。比如,主食选杂粮(糙米、燕麦)或薯类(红薯、南瓜),代替白米饭,可以延缓血糖上升;蛋白质用鱼虾、豆腐、鸡蛋“轮流值班”,减少红肉,有助于培养更健康的肠道菌群,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;在选择膳食纤维时,优先挑选深绿色(菠菜、西兰花)和彩色(胡萝卜、紫甘蓝)的蔬果。

图片

剧照:营养师冯学青正在指导三高患者如何健康饮食

现代人在纠结“几点吃”“吃多少卡路里”,却忘了问自己:“我真的饿了吗?”事实上,狼吞虎咽时,大脑需要20分钟才能接收到“饱了”的信号。用餐时,我们可以尝试拿一个盘子,把这一餐的食物预先盛好,并用“半盘蔬菜+四分之一盘肉类+四分之一盘主食”的比例公式,搭配合理的同时,控制摄入量,减缓进食速度。

几乎所有的营养学专家都和我们提到: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都无法满足人体的生存需求,也无法起到代替药物的作用,必须合理地搭配组合,才能让饮食起到改善慢病的作用。

那么,这样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必须每天执行吗?其实,合理的饮食也有弹的空间,就算时不时被一些聚餐、旅行而打乱,也不要紧。这一顿吃“多”了、吃“狂”了,下一顿调整回来就好。偶尔放纵,也无需焦虑,只要在整体上维持衡就已经很棒了!

认识了不起的食物,也是一次了不起的拍摄经历。拍摄的过程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。除了果腹与口味,或许维持健康才是日常饮食的第一要义。但是,健康饮食并不是要我们像苦行僧修行,而是要让食物回归“服务身体”的本质。

1 根据2018年《中国成人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》研究,中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约为35.2%,即每3人   中约有1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(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)。

2 数据来源:国际糖尿病联盟(IDF)《全球糖尿病概览》。

图片

纪录片《了不起的食物》2025年5月27日22:00东方卫视“新纪实”时段播出2025年5月30日21:40

上海都市频道播出

看东方APP、腾讯、优酷等期上线

上海广播电视真实传媒

秦博工作室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
创业

安徽助推农民工进行创业就业

广西计划2021年开展补贴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

农民工成返乡置业新人群 面临诸多难题

上海实施技能提升补贴标准 5月1日开始实施

云南省去年为企业减轻社保费超239亿元

新职业技能大赛于今年开赛 涉及224种职业

河南出台14条措施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

广东促进就业政策升级 5方面稳就业

穗农贸市场全部落实自检 去年不合格农产品超5万公斤

家电回收进入爆发期 企业迎来产业新机会

伴随废旧家电替换期的到来,中国家电回收业务正在呈现出爆发状态,国家政策也在持续跟进,建立起完善的法律...

热点推荐